其他
说说咱的家乡话 | 李凤莲:土广东话不土 乡音乡情永驻 (成都客家话)
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,“语言资源快讯”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,而是公众号管理者,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,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!
L
I
F
E
事实上,很久以来,我也曾觉得说客家话很土,也曾为我说客家话而感到自卑。 我出生在成都东郊一个客家人数占百分之九十的小镇,从小便都和家里人说着客家话(我们自称“土广东话”)。记得有一次和爸妈进城,面对耸立的高楼,听着周围人一致的四川话口音,一瞬间,我觉得我们说的客家话是那样的刺耳,那样的格格不入。那时,在我心中也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等式:说客家人等于乡下人,说四川话等于城里人。就这样,因为儿时的虚荣和不懂事,我虽然在家依旧说着客家话,但在学校,我都和同学说着四川话,甚至和爸妈打电话时,我都背着同学,生怕他们听到我这奇怪的口音。我和同学间似乎也形成了某种默契,在学校都不说客家话,以至于毕业后我才发现,其实班上的同学大多都是客家人。 对客家话态度的转变发生在大学。大学我们学习了音韵学,在老师讲三十六字母,讲到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时,我惊喜地发现,这些现象在客家话中都有。老师得知我会客家话后,让我和同学分享读音;同学得知我会客家话过后对我表示羡慕,因为客家话中有入声,我记音会方便很多。也是在那个时期,在我们东山客家人中,有个公众号火了,公众号叫“东山老客家”,我爸、我阿爷常常会分享其中的一些搞笑视频,视频里作者用客家话为汤姆猫配音,形式新颖,我爸看了总是哈哈大笑。后来我爸干脆加入其中,和创始人们一起用实际行动来保护成都客家人。看到爸爸身体力行,想到我自己所学专业不正是汉语音韵吗,于是我给爸爸说,我也想要用我自己的所学,真真正正为家乡做些事情。 就这样,凭借着心中一腔热情,我在保研时联系了很多高校的方言学老师,我也参加了暨南大学的面试,在面试时,老师问我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,我依旧记得当时我那个有点中二的回答“我觉得我们选择一个专业不应该是看我们需要社会什么,而应是看社会需要我们什么。”但因为当时准备不充分,加上本身能力问题,我落选了,幸运的是,我来到了深大,遇到了我现在的导师,在导师的鼓励下,我再一次对家乡方言进行了研究。 从研一的录音,到研二的整理,再到研三的研究,我发现我对客家话的研究越多,越深,对客家方言的敬畏也就越强,它不再停留于我们日常交流的只字片语,它有生命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,也正是因为我对家乡客家话的研究,现在我可以大胆说出,客家话不土,成都土广东话不土。 在语音上,成都客家话不是土,而是古,成都客家话保留了很多古音的特征,比如“知”读[ti],在客家话中,我们说“知道”都说[ti],说“不知道”都说[唔ti],这正是保留了古无舌上音的特征。成都客家话的“肥”说为[pei],发病说成[bo piang],其中的[f]读为双唇音,也正是保留了上古古无轻唇音的特征。我常常想,若一个客家人和一个只会说普通话的人穿越回古代,客家人能听懂的肯定更多。在词汇上,客家话更是体现了雅的特征,比如“洗脸”,客家话说“洗面”,“吃”客家人说“事”,“衣服”客家人叫做“衫裤”,“说”客家话叫做“讲”,“小”客家话叫做“细”等等。另外朱熹诗中的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中的“渠”正是客家话中的“佢”,即他。北京科技大学的冯秀珍教授也说,客家话与其他南方方言相比是现存的最接近古代汉语的方言,是古代官方雅言,是古代的北方方言所界定,拿它与当今具古文化因素较多的中原地方话相比,它更具有古汉语成分。 客家话不土,也体现在其蕴含的文化上,成都客家话不仅仅是一门语言,他其中实际承载了太多太多。历史上,客家人经历了五次大迁徙,成都的客家人主要来自第四次大迁徙期间。张献忠剿四川后,四川一片荒芜,成都东山也不例外,在清廷的鼓励下,粤闽赣客家人西迁入蜀,千里迢迢,跋山涉水,客家人的迁徙之路比我们想象中艰难许多,很多家族的迁徙甚至持续了几代人。来到四川的客家人由于平原地区已被先入蜀的湖广人占领,客家人只能选在土地贫瘠的成都东山丘陵地区,但即便如此,在先辈们的辛勤耕耘下,东山重又回到繁华。
客家先辈们背井离乡来到东山,他们始终守护的却是客家话,先辈们说“宁卖祖宗田,不忘祖宗言”,纵观世界各地移民方言,他们多是被取代,后逐渐消亡,然而只有客家话凭着祖祖辈辈的守护,流传至今。 成都客家话也体现了客家人的优秀品质,成都客家重视教育,有着耕读传家的传统,同时注重亲情、孝道。犹记儿时夏日的晚上,阿婆总会给我用客家话讲着各种各样的小故事,或是机智的长年应对地主,或是孝顺的儿子因为善待老人获得金银财宝……虽然故事的细节已随着时间而变得模糊,如今的阿婆也因为生病再也无法讲故事,但每每想到这些故事,内心还是会有一股力量,支持我向真善美的方向而不断努力。 成都客家话不土,真的,但是好遗憾,身边教孩子说客家话的越来越少,镇上的学校都要求孩子们说普通话,听着小孩回家和爷爷奶奶说普通话,爷爷奶奶又用蹩脚的普通话回应的时候我真的很难受。去年听了一个讲座,是讲语言的,老师说学习语言对于孩子来说是越多越好的,学的语言越多,孩子也会越聪明。所以,为什么不说客家话呢,多学习一门语言不是更好吗? 一直想为客家话说些什么,也一直想为家乡话做些什么,加入语保大家庭两年有余,在这两年里,我出了十多条推文,而这是我的最后一条,就以此总结吧,为我和我的成都客家话!
感谢甘老师,让方言由人们望而生畏的研究变成了生动有趣的美食、旅游小音频,谢谢这个平台,让我四舍五入终于圆了当年的暨大梦哈哈!
语保,我们一直在路上,我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够加入我们,真真正正为保护家乡方言做些什么。
我是李凤莲,江湖再见啦!
本期文字:李凤莲
本期审读:丁俊钦
图片来源:李凤莲,部分来自网络(侵删)
责任编辑:甘于恩
投稿邮箱:jnufyzx@163.com
THE END
往期推荐
客家文化(音频)| 李凤莲:藏在东山儿歌中的客家文化(成都客家话)
客家风物(音频)| 李凤莲:客家有古风——鸡公车(四川成都客家话)